網上拍賣是一種顛覆傳統購物模式的新型消費。但伴隨而來的是一些不良商家使用欺騙手段,使網上拍賣成為了陷阱。不久前,央視財經記者就對一家名為微拍堂的網絡拍賣平臺進行了調查,發現經常有買家以非常低的價格拍到名人字畫,甚至文玩珠寶,而且這些藏品配有鑒定機構頒發的鑒定證書。那么從微拍堂低價拍得的這些藏品,到底從何而來?是真是假呢?賣假成本太低,年銷售額 430 億 的拍賣平臺魚龍混雜
微拍堂是一家以手機 App 進行拍賣為主的網絡平臺,經營種類包括玉翠珠寶、工藝作品、文玩雜項、錢幣郵票、書畫篆刻等八個品類,微拍堂官網公開資料顯示,該平臺已有 30 萬商家、7000 萬用戶,年銷售額超過了 430 億。 宣稱:首創消費者權益保障多項新舉措,打造消費者維權的行業標準服務價值體系。
然而在微拍堂,記者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:經常有買家以非常低的價格拍到所謂的名人字畫甚至文玩古玉等。真的是在微拍堂很容易撿漏,還是另有玄機?萬一買到假貨,消費者權益能得到多大程度的保障呢?
通過微拍堂,記者以 190 元的撿漏價格拍到一幅標稱為當代畫家、美協會員馬海方的早期作品。隨后記者找到了馬海方本人。
另一幅標稱為當代畫家、美協會員李毅的《南疆秋韻圖》,被記者以 500 多元的價格拍到。同樣,我們也請李毅本人來鑒定了真偽。
記者在一家名為 " 蕪念名選 " 的商家拍到了 380 元的雞血石印、228 元的田黃石硯和 192 元的田黃石擺件。然而經北京北大寶石鑒定中心檢測,標稱雞血石的物品實際是綠泥石仿雞血石、標稱田黃石硯實際為經染色處理的綠泥石、標稱為田黃石擺件的實際為經染色處理的滑石。
記者隨即通過 App 程序以 " 材質問題 " 為由申請退貨。但是賣家回復,要求修改為其它理由,她還給記者撥通了電話。
記者并沒有同意這個無理要求,沒想到,賣家以 " 理由不符 " 拒絕了退貨申請,遭遇買貨容易退貨難,無奈之下,記者只能申請平臺介入,并提交了鑒定證書。歷經一周左右,才終于退貨成功。
記者在一家叫 " 宏達文玩閣 " 的店鋪花 700 元購買了標稱為 " 湖北十堰極品藍料高瓷松石 " 的項鏈,然而經鑒定,其主要成分為輝石加膠。記者聯系賣家要求退貨,但是一直過了 10 多天,賣家都沒有任何回應,申請售后介入后,微拍堂客服回復通常商家都在微拍堂繳納數量不等的保證金,但是,這家店鋪的保證金一分沒有了,退款有點麻煩。
記者在名為 " 紅運山石閣 " 的店鋪以 998 元購買了松石串珠,收到貨后才發現,實物與照片并不一致?;ㄙM 200 元鑒定費,經北大檢測鑒定實際是主要成分為碳酸鹽的仿品,和賣家溝通后,對方滿口答應退貨。然而等記者把貨物發回賣家之后卻石沉大海。
記者連續三天聯系賣家,對方都沒有回應,于是記者再次申請平臺介入,這一次,賣家終于回信并把款項退回,但是對于 200 元鑒定費,賣家卻不愿意承擔。
對于記者舉證的鑒定證書,賣家稱:與其克重懸殊大、色差多。也就是說,賣家竟然不承認仿品是他銷售的。而微拍堂客服則表示,考慮到客戶體驗,可以由平臺補貼這筆鑒定費,但是對售假的店鋪無法做出任何處罰。
賣的貨物是假的,而且貨不對板,反而造成消費者維權難,雖然退了貨款,但鑒定費還得消費者自己承擔,這樣的遭遇的確有些糟心。更憋屈的是,售假的商家居然還能堂而皇之繼續開店。
賣假拒不認賬,平臺表示無能為力
一家店鋪只承認假貨但不給鑒定費,而另一家則拒不承認是假貨。記者在微拍堂 " 喚醒千年 " 店以 1888 元拍到了一對 " 宋代影青蓋瓶 ",并在一家鑒定機構進行了鑒定,得到專家的鑒定結果是 "1949 年以后的產品 "。
記者立即聯系了賣家要求退貨,但賣家要求走微拍堂的鑒定程序,于是記者在微拍堂官方申請了鑒定,沒想到微拍堂官方委托的公司鑒定為 " 宋代魂瓶 "。因此,記者也無法進行售后。
為了弄清楚這對瓷瓶的年代,記者采訪了北京市文物局的專家張茹蘭。她告訴記者,從胎土看就是現代景德鎮的胎土。
買到了假貨,也進行了鑒定,但平臺鑒定卻是真貨,消費者該如何維權呢?微拍堂客服對此給出的解決方案是:繼續鑒定。如此一來,如果在微拍堂拍到假的古代瓷器,消費者很可能陷入鑒定難的怪圈。
隨著體驗的深入記者發現,在微拍堂,一些售假的賣家可謂套路滿滿。一些拍賣古文玩的商戶,會在店鋪頁面標注 " 不支持斷代鑒定 "。
" 萬貨行 " 店鋪也標明 " 不支持斷代鑒定 ",這個拍品標明是 " 紅山古玉豬龍 ",真的是古玉嗎?記者以 198 元購買了 " 紅山古玉豬龍 " 的拍品,隨后找到相關專家進行了鑒定。
賣家辯稱,自己宣稱新老不保證,拒絕退貨。隨后記者通過微拍堂官方進行了鑒定,結果為 " 現代工藝品 "。微拍堂官方對貨款和鑒定費進行了退款處理。之后,記者向微拍堂客服提出,是否應對售假店鋪進行處理。然而," 不支持斷代鑒定 " 成了賣家售假的護身符。
電商直播、網絡支付、線上訂單、網絡拍賣等新業態、新產業不斷涌現,不僅更新著我們的消費版圖,也拓展著我們的消費邊界。網上藝術品拍賣平臺魚龍混雜,亂象叢生,一些不法分子鉆了網絡拍賣的空子,以假亂真,蒙騙消費者。面對此種亂象,清理整頓迫在眉睫,也希望消費者擦亮眼睛,切勿抱著 " 撿漏 " 的心理,跳進騙子的陷阱。
來源:環球 time
編輯:力洪
責編:寧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