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們的印象里,派大星(海星)是一種軟萌可愛的小生物,但是最近,青島紅島附近的漁民,遇上了煩心事。廣褒的中國黃海," 海星大軍 " 正浩浩蕩蕩入侵青島膠州灣。
海星數量大幅增長,吞食了他們辛苦養殖的蛤蜊和海蠣子,造成的損失不小。
海星這家伙沒啥天敵,被漁民們稱作是海底蝗蟲,所過之處片甲不留。這時候,吃貨們說了,派我們出場不就得了。但靠人來吃光海星,這個辦法靠譜嗎?
有青島紅島養殖戶表示,今年春節過后,就有漁民在近海海域發現了大量海星,而他們養在海里的蛤蜊,都被海星吃得只剩下殼了,就像莊稼遭了蝗蟲一樣,這讓養殖戶們損失慘重。
漁民表示,往年膠州灣附近海域也曾發現過海星,但是量比較少。今年,為何會有如此多的海星大舉入侵膠州灣呢?
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張光濤表示,這次膠州灣出現大量的海星,原因主要是,
第一,可能是因為海星是有運動能力的,可能會往一些食物比較豐富的養殖區里面聚集,這個是它的成體期;
第二,海星在成體的時候,天敵比較少,但是幼體死亡率比較高,因為這種海洋生物繁殖量很大,但是它的幼體成活率很低,或者是海洋生物的群落發生了一些變化,導致了幼體存活率增加。
張光濤說,目前除了采取人工打撈之外,沒有更好的辦法來快速清理這些海星。
在我國境內,多棘海盤車基本分布在黃渤海水域。也就是說,此次遭到入侵的青島膠州灣,本就在多棘海盤車的天然分布區域內。作為一種典型的肉食性動物,成年海星掠食十分兇猛,而且特別不挑食,只要是海底體積比它小的生物,例如牡蠣、鮑魚、海參等一概通吃,有時候狠起來,連自己的同類都不放過。捕食時,海星會將貝類整個包裹住,使其無法通過濾水管呼吸,窒息而亡。然后海星會把自己的一個胃,賁門胃翻出來,包裹住貝類軟體,局部消化后再把食物吞入,交給另一個胃,幽門胃來慢慢處理。
如何治理海星危害?靠吃行嗎?
海星有藥用價值,因此近期不少客商前往青島收購。據央視新聞,3 月 14 日 11 點左右,在青島紅島漁港碼頭停滿了運輸海星的貨車。捕撈船只大概會在下午 2 點左右靠岸,每艘漁船都帶回數千斤的海星。盡管如此,由于客商們需求量很大,海星還是供不應求。
碼頭的裝卸工人表示,因為海星太過搶手,現在漁民們根本無暇跟散客打交道。在碼頭海鮮零售點,甚至出現了 " 一星難求 " 的情況,不少前來碼頭購買海星的散客都空手而歸。
雖說捕撈上岸的海星也有人收購,但批發 4 塊錢左右一斤的價格,根本無法彌補蛤蜊養殖戶們的損失。
針對有網友提出 " 讓吃貨來消滅海星 ",專家提醒,人們平時吃的海星其實是它的生殖腺,含有輕微毒性。有人吃后嘴里會有酥麻的感覺,建議少吃。身體虛弱有病的人最好不要食用。
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張光濤表示,海星是可以吃的,但是關于能不能開發食用海星來控制它的種群,我們要這樣來考慮這個問題。首先這個方法是可行的,因為海星尤其是性成熟的時候,的確是可以吃的。因為海星的食用的部分主要是它的生殖腺,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吃的話,捕撈上來的大部分都是成體的海星,也就是即將產卵的海星。
允許養殖戶臨時使用 " 地籠網 "
為了盡快將海星清理干凈,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,當地養殖戶積極組織自救,每天大約有 50 艘漁船投入打撈作業,漁民還采取改進拖網網距的方式,提高捕撈海星的效率。此外,不少蛤蜊養殖戶已經用上了法規禁用的 " 地籠網 "。
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海洋管理保障中心研究員林治術表示,海星災害給青島近海水產養殖造成了嚴重危害,海洋主管部門也緊急出臺措施,允許養殖戶在養殖區域臨時應急使用 " 地籠網 ",加快海星清理速度:" 地籠網也叫絕戶網,本來是不讓用的,但現在災害這么大,漁民光通過潛水拿不上來。潛水只能拿個頭比較大的海星,小海星不好打撈,但是地籠網可以。我們也上報給省里的主管部門,有限制的允許養殖戶在養殖區為打撈海星應急使用地籠網。"
林治術說,目前膠州灣出現的大量海星已經成為一種生物災害。她表示,海星是一種冷水性物種,會隨著氣溫的升高逐漸減少,但由于今年青島近海海水溫度偏低,因此還不能預測海星何時會變少,只能采取多種措施加快速度將其打撈上岸,最大程度降低給水產養殖帶來的損失:" 海星是冷水性種類,它的上限溫度是 25 ℃,升高到這個溫度的話就都跑走了。"
來源:21 世紀經濟報道